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
高等教育研究课题
《协同学理论下的高职商贸类专业群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赵莺燕
2016 年 11 月 3 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协同学理论概述
(一)协同学概念
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源于希腊文,意为“协调合作之学”是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理论。它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相变论等现代科学成果为基础,吸取了结构耗散理论的大量成功经验,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系统在涨落和非线性作用下产生协同效应,从而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的自组织有序结构,揭示了各种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它力图阐明在性质极不相同的系统中,产生新结构和自组织的共性所在,揭示由合作效应引发的系统的自组织所具有的作用,在千差万别的各科学领域中寻找系统的自组织赖以进行的自然规律。
(二)协同学的基本参数
1.序参量
序参量是描述系统的宏观有序度或宏观模式的参量,它代表着系统的“序”或状态。序参量是系统相变前后所发生的质的飞跃的最突出标志,它表示着系统的有序结构和类型,它是所有子系统对协同运动的贡献的总和,体现了子系统介入协同运动的程度。
2.协同与支配
在临界点前,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已弱到不能束缚子系统独立运动的程度,因此子系统本身无规则的独立运动起着主导作用,系统呈现出无序状态。随着控制参量的不断变化,当系统靠近临界点时,子系统之间所形成的关联便逐渐增强,同时子系统本身的无规则独立运动在相对变弱,当控制参量达到“阈值”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和子系统的独立运动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在系统中便出现了由关联所决定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动,出现了宏观结构或类型。
在临界点,数量极少的慢弛豫参量支配着数量庞大的快弛豫参量。反过来,大量的快弛豫参量伺服于慢弛豫参量。慢弛豫参量,即影响系统走向的序参量,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作用,这就是协同理论中的支配原理。单个组元好像是由一只无形之手促成的那样自行安排起来的,但也正是这些单个组元通过协作才转而创建出这只无形之手。序参数由单个部分的协作而产生,反过来,序参数又支配着各部分的行为。因此,支配原理在协同学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协同形成结构,竞争促进发展,这是相变过程中存在的普遍规律。
3.涨落
即使系统处于有序状态,也并不是说子系统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就会完全停止。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局部耦合,加上环境条件的随机波动等,都反映在系统宏观量的瞬间值经常会偏离它的平均值而出现的起伏上,这种偏离平均值的起伏现象被称为涨落。从随机理论来看,涨落是形成有序结构的动力,因而可以说涨落是有序之源。
4.自组织
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或者从有序转变为新的有序,首先需要有环境提供的能量流和物质流作保证。也就是说,当控制参量达到阈值时,这种转变才会出现。然而,在相变前后,系统的外部环境并未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变化是由系统内部自身组织各尽其责而又相互协作自动形成的,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反馈来控制和强化着这种组织的结果,因此人们称这种组织是自组织结构。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趋势
1.专业群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趋势
专业群顾名思义是指多个专业的集合,然而这种简单的理解既不全面也不科学,也正因为不少人对专业群只限于这种简单的理解,导致了高职院校某些专业群的专业独立分散性较强,专业之间关联度不大,不能形成合力。
从我国近十年关于专业群的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专业群概念、专业群的内涵、专业群构建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专业群建设内容等方面。有关高职专业群的概念和内涵,在国内已经有很多的报道,比较典型的阐释属于应智国和于国庆两位学者。应智国[1]认为,专业群是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于国庆[2]则认为,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要求的若个个专业组成的集群。专业群的内涵,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的集合,而应该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
2011年童宏祥[3]引用了两个理论来阐述专业群内涵,一是哈肯教授的协同学理论。协同学认为,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又自成为一个特定系统,期中包含着本系统中的子系统,尽管子系统具有千差万别的属性,但是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有机联系,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二是以工作过程导向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职教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规律,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
袁志红[4]专业群构建的方法有: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 孙峰[5]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原则是:适度超前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立足于本区域的特色产业集群、考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设置的统筹安排和相互衔接、实现资源与需求导向相结合。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群的管理与运行存在不足;2)专业群评价机制尚未建立;3)专业群的专业划分合理性不够;4)特色性与创新性亟待加强。因此很多研究者指出,推行专业群建设的时候需要思考的问题是:1)专业群中核心专业选择要科学、发掘固有特色;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群建设调整;3)专业群建设规划要注意各学院的差异化。
2.协同学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趋势
[6]德国教授哈肯于 20(世纪 70年代初开始研究协同学,1977年出版专著《协同学》标志着协同学作为学科正式创立。俄罗斯学术界对协同学有不同的理解:大多数学者认为协同学就是广义的自组织理论,是新的总结式的研究复杂系统自组织基本规律的科学。Gajda将协同理论应用到策略联盟研究中,策略联盟指跨组织之合作,而创造商业伙伴与其最终顾客之效益。Stank指出协同是成员之间作决策的流程,共同分配成果,即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或组织共同工作,拥有共同愿景、分享资源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全文包含(协同学)的研究成果,共找到2615条结果,时间跨度从1981年到 2015年。在我国,协同学也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近十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教育教学领域是我国协同学应用最多的领域之一,这不仅与该行业从业人员息息相关,又与其社会属性和国家政策相关,同时协同学方法也更易于分析相关问题。协同学方法主要应用于各阶段各类型各学科课程教学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培养、师资培养及教学团队合作、高校学科建设、专业群构建及人才培养、高校协同创新及产学研协同发展、高校图情工作、远程教育、数字化校园构建、高校管理工作、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区域优化、成人教育教学、各阶段教育家校合作等方面。
孔德兰[7]结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群近年来的建设实践,提出并验证了校企合作有机体的概念,阐释了其建设办法、内在机理与运作模式,分析了其实践成效与理论价值。陆亚娟[8]结合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说明专业设置既要满足当前,又要科学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着力调整、配置好与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建立培养信息人才的专业集群。刘鹏[9]在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以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改革创新为例,论述地方高校应当立足于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整合旅游、历史、地理、图书等拥有内部知识关联性的相关专业,运用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教育实习、贡献区域发展等措施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出具有各学科综合知识和跨学科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陈辉[10]高职院校基于“四合、四共”校企合作模式开展专业群视域下的专业发展核心要素的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发展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项目以专业群建设为理论框架,重点研究高职商贸类专业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准确或重新定位与深入发展的问题,同时结合协同创新的理念,尝试提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的高职商贸类人才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长期积累和积淀的过程,是学院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一所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创建特色品牌、有利于高职院校展现综合实力、有利于提升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院校为区域社会经济的服务。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坚持科学性、适应性、共享性和协调性的原则。
职业教育要求注重学生工作技能、实践技能的锻炼与培养,强调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因此在推行专业群建设的新形势下,高职商贸类专业又该如何准确或者结合区域经济重新定位?未来该如何发展?协同创新这个新理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协同创新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而专业群建设就完全可以建立在协同创新这个理念之上。
目前为了推动院校内部体制改革,在整合一些专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专业群建设,对于高职商贸类专业目前的整合方案:1.独自设立商贸类专业群,把其他一些相关或者相近的专业整合过来;2.以外贸服务于其他专业的路线,形成大的专业群;3.外贸跟其他学科协同联合,组成外语经贸学院等二级学院的模式。无论哪种建设方案,都涉及到商贸类专业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因此,本课题皆在通过专业群建设大环境下,分析探讨高职商贸类专业新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尤其是利用协同创新的理念,就专业群内如何实现创新互惠、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从而积极有力地推动商贸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体现在:
(1)在全国高职院校大力推行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下,通过探讨“专业群”概念的由来从而挖掘出专业群建设的内涵,在指导和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方面具有理论意义。
(2)探讨在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和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新要求下的商贸类专业的特点,从而积极有力地推动高职商贸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3)在结合专业群内涵建设和具体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尝试搭建高职商贸类专业协同创新平台以及发展的模式。
(二)研究内容
内容一: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研究以专业群建设为导向的高职商贸类专业建设的理念和方法,这其中包括专业群中各个专业的准确定位与发展问题、外贸专业在专业群中发挥的作用与功能。
内容二: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方法,改革先有专业定位后考虑专业群划分的做法,将专业定位与特点纳入专业群建设统筹考量,分析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特点,在专业群大背景下统筹思考专业定位。
内容三:把专业群内涵建设与协同学理论的根本要求结合起来,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专业群建设,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现场访谈法、研讨交流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调查范围涵盖浙江省宁波市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考查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群建设开展情况,掌握调查数据,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本课题完成将指导我院商贸类专业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为其他院系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地方更好地开展高职专业群和协同创新建设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构想。
三、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群建设的构建与探索研究
(一)专业群的内涵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以学科为基础,其专业结构是建立在学科结构基础之上。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面向不同的职业分工来设置专业,正是由于这一重大区别,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有明显的自身规律。
专业群内涵1: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专业群内涵2: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专业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而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第二,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
(二)商贸类专业群构建的思路与路径
1.商贸类专业群构建的基本思路
将国际商业社会的最新成果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商贸专业教学改革领域,形成内外贸一体的彼此各有侧重的专业群,使高职教育各商贸专业由“单打独斗”、“条块分割”转向“有机联系”、“内外贸一体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商贸类专业群就是基于内外贸易一体化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专业或者是专业方的教学组织系统,该系统包含了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会计专业等若干个子系统,虽然每个子系统面向的岗位工作任务不同,但每个子系统中都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基本技术与知识,同时也存在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技术与核心知识。按照协同学理论指导,打破各子系统之间的界限,形成开放共享与彰显特色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系统,使系统中的人、财、物形成协同,才能对人才培养系统起到协同推进的效应。因此,构建商贸类专业群不仅要关注通用与共享要素对专业群人才培养系统的协同关系,还要发挥各子系统中特色要素对专业群人才培养系统的协同关系,另外还要确定专业群架构的层次关系,形成结构合理,层次之间互补的集群效应,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标。
2.商贸类专业群构建的路径
基于内外贸易一体化的理念应用于商贸类专业群建设,主要路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群架构的层次关系确定,以商贸类专业群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核心,引领市场营销专业,带动电子商务和会计专业,形成专业间的层次关系,各层次之间形成互补效应。第二,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根据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证书的匹配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第三,运用协同学的方法,分析专业群系统与各专业子系统中专业技术与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等要素的关联性、依存性、竞争性、独立性等,分类整理,将相同的技术技能、通识知识素质整合为基础共享平台;将构成专业或者专业方向的独立技术技能、专业核心知识素质等要素分类整理,形成中层分立模块;综合考虑学生岗位迁移和技术拓展的需求,设立高层互选模块,架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三个层次的教学组织系统,各层次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形成协同效应。
3.商贸类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1)确立商贸类专业群架构路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工商学院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专业、会计专业;服务外包学院中的电子商务专业;国际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根据协同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和开发路径,对以上专业进行调研分析,按照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职责、典型任务、职业成长规律、企业需求等因素,确定毕业生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梳理和细化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等要素,寻找协同要素,进行分类与整合。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龙头,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涵盖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会计四个专业的集群,按照专业群的架构路径进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2.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岗位群面向的岗位工作的胜任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性、课程体系结构与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匹配度、平台基础课程与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关联性、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迁移需求与拓展模块的协同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同性等因素。还要考虑学习主体的动态因素与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匹配度。开发步骤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岗位群面向的岗位工作的胜任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之上的,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是以毕业生初次就业和职业成长各阶段所能承担的企业岗位工作职责,能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素质与职业资格证的匹配为主线,综合考虑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以满足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毕业生质量要求的水平。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制订技术、能力、知识、素质培养目标,实现岗位群面向岗位工作的胜任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性。
第二,课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的匹配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就是分析岗位面向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知识、素质,将显性的行动过程与隐性的技术、知识、素质进行协同分析。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三个层次的教学组织系统,每个层次自成系统同时相互支撑、相互竞争推进教学组织系统发挥人才培养功能,实现协同效应。首先,商贸类岗位群中外贸业务员、采购员、销售员等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所需的基本技术与基础知识相同或相近,通识类课程如应用经济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基础、营销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等课程其基本内容是相同的,只是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因专业不同略有差异。由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专业群的底层共享平台课程体系,指向培养专业群通用人才的目标。其次,岗位群中不同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还存在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技能与专业知识,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进出口实务、跟单、单证、货代与船代的模块系统,这些相对独立的模块系统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专业或者是专业方向系统,每个模块子系统设置相应的项目,指向每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最后,培养适应岗位变化与迁移、个性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中,根据学生的喜好或者需要选择专业群中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也可以选择本专业的提高模块进行学习,由此构建专业群高层互选平台。
第三,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协同与匹配。“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中每个层次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必须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建立与三个层次相匹配的“认岗、跟岗、顶岗”三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完整的教学组织系统。
第四,商贸类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为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打破以专业为单位的小而全、大而全的专业教研室建制,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职业规划为基础,重新构建以课程或项目为单位的课程团队,形成教师资源配置集群与共享,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课程或者是项目,让教师全心全意地研究其承担的课程或者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利于教师的职业成长。最好形成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以“工作室+教研室+实训室”为平台,引入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双师队伍”的职业经验和水平,培育“校企双带头人”,规划好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培育骨干教师,在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使教学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同步提升,形成专业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促进专业建设长足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专业发展与教师队伍成长协同效应。
第五,建立开发共享实训资源。梳理整合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场所,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需求,将原归属于不同专业的实训室、实训中心、校外工作室,以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线,按照其功能重新归类,软、硬件分类建设,充分利用原有硬件设施,以优质课程资源库建设为主线,重点建设专业群共享资源库,边建、边用、边完善。以核心课程为中心,形成案例库、习题库、学习中心(课件、视频、在线测试等单元)、岗位职业资格考试中心、项目中心(企业项目案例、项目解析、标准库等单元)、微课、慕课、链接行业、政府相关岗站等多模块、多渠道、开放式的资源共享平台,不仅为本校师生服务,同时为友好企业技术人员在线培训服务,为毕业生和社会人员提供服务,发挥资源平台的协同效应。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目前为构建专业群进行的教学改革
(1)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并结合岗位任职标准选取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根据岗位工作过程序化课程内容。也就是,以外贸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在企业专家的深入指导和参与下,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构建了全新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结合,强化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实践,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构建了基于单门课程的单项技能实训,基于数门课程的专门技能实训和基于综合业务能力的综合技能实训的实训体系,三类实训依次递进,有机结合,前呼后应,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引入实训教学,基本形成了基于工学结合的“虚拟任务、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2)在课程开发上,要求与岗位对接,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将岗位工作中的真实任务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虚拟任务”,并将考证内容纳入课程内容,将教授完成任务知识、培养工作能力,完成“虚拟任务”的过程变为学生学习过程和职业素养养成的过程。
(3)在课程教学方法选取上。要求推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各主要课程的“虚拟任务”,以团队方式或个人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研究任务,完成
(4)在教学环境和手段构建上。要求积极构建虚拟社会,学生扮演虚拟社会中的角色,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实训教学环境力求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使学生能够进入工作状态,拜托游戏心态,高质量完成虚拟任务。
(四)基于专业群建设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设置主要培养目标,因而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为依据,紧紧围绕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综合实用、工学结合、素质为本、能力为先”的原则,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体现职业特点。
1.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严格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为主线,从课程设置到学分、学时分配,从教学内容到实践环节,从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从基础理论的知识的掌握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均应有别于本科教育。从国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必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品牌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必须要与未来的工作要求一致,能成为适应未来国际经贸竞争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相适应的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主要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由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主要有四门课程: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营销学基础、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举办一定的知识迁徙能力、岗位转换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有五个项目:进出口实务、单证项目、跟单项目、报关与报检项目、货代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选修课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构建以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工学结合为特点的实践课程体系
突破传统实训教学的课程结构,根据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岗位工作过程,将实训课程体系分为基于单门课程的单项技能实训,基于数门课程的专门岗位技能实训,基于综合业务能力的综合技能实训和基于实际工作的顶岗实习等四个“阶梯递进”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于单门课程的单项技能实训,着重强调对完成某项或某几项任务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础技能的训练,主要是由理论+实践”课程承担。一是建立业务时,设立了《国际经贸地理》课程,让学生了解国际上主要经济贸易区的经贸特点,通过揭示各国各地区商品产生、流通地域组合的分布空间规律。二是开设了《进出口实务》,熟悉订立和履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基本环节,掌握各项交易条件和合同条款的规定方法,了解国际惯例和法律规则;掌握我国外贸实践中使用较多的包括传统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有关国际货物贸易买卖的贸易经营方式。三是国际贸易分为单证流、资金流和货物流,分别设置了《单证项目》、《国际金融实务》、《货代与船代项目课程》,《单证项目》填制单证实训,制作进出口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单据、制单的目的和依据,掌握制单技巧。《国际金融实务》了解和掌握外汇市场交易方式,熟悉汇率的报价形式,熟练掌握汇率兑换的各种计算;《货代与船代》项目陆路运输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国际货运运输的主要操作技能。四是其他单项技能的实训,如《报关与报检项目》设置报关实训项目,《外贸函电》设置函电谈判和业务联系实训项目等。
第二层次为基于数门课程的专门岗位技能实训,在完成单项技能实训内容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岗位技能实训,主要是纯实训课程。基于《进出口实务》、《单证项目》、《国际金融实务》等课程,针对国际经济贸易单证员岗位,开设《制单与审单实训》课程,以训练学生以指定合同或信用证为依据,从安全结汇角度熟练制单。针对外贸业务员岗位,设置了《商务谈判实训》、《商务礼仪实训》等课程,训练学生实际协商谈判、处理业务纠纷、贸易往来协调的能力。针对外贸跟单员、货代员等岗位,设置了《报关报检实训》、《货代与船代实训》训练学生处理国际货物报关与运输事宜的能力。
第三层次为基于综合业务能力的综合技能实训课。针对所有课程,综合实训利用外贸学习软件,以国际贸易实务运作程序为主线,涵盖国际贸易全部操作过程,让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全面、系统、规范地熟悉、掌握进出口贸易的程序、环节及做法,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国际贸易的货物流、资金流和单据流的运作程序和操作技巧,特别是成本预算、报价核算、交易条件的动态设计的技巧,提高学生国际贸易业务的整体设计、规划、运作及管理能力。
第四层次为基于实际工作的顶岗实习,即校外的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学校签约的实习基地或者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用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不仅可以增长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敬业精神,而且还能够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改正,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4.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选择
根据岗位职业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参考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若干的虚拟工作任务。根据工作序化教学内容,层次递进。
表1 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解表
序号 | 岗位 | 工作任务 |
1 | 国际贸易单证员 | 1. 解读合同 2. 制作开证申请表 3. 制作商业发票 4. 制作形式发票 5. 制作装箱单 6. 制作汇票 7. 制作原产地证 8. 制作报关单据 9. 审核单据、收付单据 10. 单据存档 |
2 | 国际贸易跟单员 | 1. 解读合同 2. 制作跟单计划 3. 选择供货商 4. 样品准备、寄样和确认 5. 原材料识别、选购和监控 6. 生产进度跟单 7. 货物运输跟单 8. 协助报检 9. 协助报关 10. 协助申领政府许可证文件 |
3 | 外贸业务员 | 1. 了解双方国家国际贸易政策 2. 产品市场调研、分析和预测 3. 制订市场营销方案 4. 客户搜寻、分类和管理 5. 设计国际贸易合同的条款 6. 洽谈并签订合同 7. 备货 8. 开证、审证和改证 9. 办理货运 10. 办理保险 11. 办理商品检验 12. 办理报关 13. 制作全套单据 14. 业务善后和总结 15. 存档备案 |
表2 专业主要课程虚拟任务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 | 虚拟任务 |
进出口实务 | 标的条款解读和设计 运输条款解读和设计 支付条款解读和设计 价格核算预报 |
外贸商品的识别与验收 | 原材料的识别与选择 商品识别 商品质量检验 商品质量控制 |
营销方案设计 | 产品市场调研与预测 产品推销方案设计 产品采购方案设计 |
国际贸易单证制作 | 进出口商业发票制作 进出口金融单证制作 报检报关委托单据制作 单证审核 |
外贸跟单 | 备货 国际货运跟单 报关报检跟单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以真实的业务为工作背景,动手完成各项虚拟任务,确实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的中心位置更加突出,能力提高得以实现。
*.教学方法设计遵循的思路
讨论探索知识,分组讨论,小组汇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案例解析理论,案例分析,经典案例分析比赛,提高学生解析理论,运用理论的能力。
情景锁定领域,营造工作情景,“引生入境”激发学生工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工作锻炼能力,任务驱动,利用虚拟社会,虚拟公司,完成工作任务,锻炼工作能力。
合作提高素质,小组团队作业,通过严密组织、有效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教学方法选取
教师围绕课程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和学生喜欢动脑动手的特点,创设不同任务情景,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四、研究成果、运用
(一)研究成果
1.赵莺燕(1/1),加拿大职业教育Transter Credit的开发途径与实践研究[J],西江文艺,2016(6);
2.《协同学理论下的高职商贸类专业群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二)研究成果运用
1.全面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根据研究成果全面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2016级开始,全面运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针对国际贸易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及外贸业务员三个依次递进的岗位,将三个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并依次递进,阶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实现内外贸易一体化专业群建设做前期准备。
2.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修订课程标准,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重构要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理顺课程之间的关系与分工,科学定位课程,调整课程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出课程教学手段改革设想,积极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已有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方法,严格落实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均衡发展,在保障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注重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视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五、参考文献
[1]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5)
[2]于国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析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9(5)
[3]童宏祥,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群构建实证研究――基于协同学原理与工作过程导向[J],中国成人教育,2011(5)
[4]袁洪志,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5]孙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6] 付燕荣,协同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J],天津职业师范大学学报,2015(3)
[7] 孔德兰,会计专业群校企合作有机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5)
[8] 陆亚娟,论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以苏信学院为例[J],科技与企业,2013(2)
[9] 刘鹏,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陕西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为例[J],学理论,2015(9)
[10] 陈辉,专业群视域下专业发展核心要素建设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