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部门简介       |      项目申报       |      科研信息       |      政府文件       |      校内制度       |      资料下载       |      对外服务

完善高校人才引进机制

发布时间:2017-03-20被阅览数: 1249 次 来源: 宁波科技网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当前,各高校的人才引进与培育问题备受关注。事实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激发了我国高校人才工作的活力,尤其是2015年“双一流”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很多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才能“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是学者们更关心的问题。围绕这一话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引进高层次人才成为不少高校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发现,近年来,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延揽精英,特别是通过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外和国内名校高层次人才,有力地带动了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燕萍认为,各类人才引进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改善人才队伍结构。记者了解到,从国家层面而言,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各省(市)也纷纷实施了相应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政策与相关配套措施,如广东、福建、四川、湖南、湖北、上海、山东等省(市)分别在省(市)内高校实施了“珠江学者计划”、“闽江学者计划”、“天府学者计划”、“芙蓉学者计划”、“楚天学者计划”、“东方学者计划”、“泰山学者计划”等。

  “一系列人才引进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在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看来,在尊重中才能体现人才的价值,在流动中才能显示人才的活力。正如李燕萍所言,高校是人力资本密集的机构,对于高校科研来说,最关键的就是人才,有了人力资源才能凝聚人才的智力资本。

  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

  自“双一流”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各地高校愈加重视人才引进工作,由此出现的以“挖人”为特征的人才流动现象也引发热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高校或开出重金薪酬,或许以住房、安排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条件招揽人才。对此,李宇明认为,这一方式的最大弊病在于将物质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可能会带来不当的人才导向。据马敏观察,甚至有的高校忽视对学校规模、学科特色、发展方向、现有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整体规划,跟风引进海外或国内名校高层次人才,攀比现象严重。

  受访学者认为,不合理的“挖人”还将加剧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认为,合理的人才流动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以高薪为指挥棒、以头衔论英雄的状况会加快中西部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对此,教育部近日出台了《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提出“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不鼓励东部高校从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挖人才。

  频繁的流动对学者个体而言也不无弊端。李宇明表示,“做学问讲究静心钻研,如果总是盯着条件待遇伺机而动,用心做学问的心思就难以稳定。”在学者看来,除了引进人才,重视对本校潜力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同样重要。张倩红认为,应当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让各类人才释放才华

  在采访中,一批年轻学者表示,其实相对于物质诱惑,他们更在乎自己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空间。李宇明表示,高校或科研机构更应该考虑的是为年轻学者搭建事业发展平台。在他看来,人才流动不仅要顺应市场自然规律,也要有国家总体布局,在人才引进时应将国家的需求、高校的发展目标、人才的事业目标三者结合起来。

  吸引人才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让人才得到合理使用。“是否能够获取、保持和有效使用人才,并不单纯取决于激励机制,而在于能否具有使人才脱颖而出的一整套动力机制。”李燕萍表示,在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后,现在更需要的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将已有的政策落实到位。

  “我们应该打破人才评价的固化模式,建立更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张倩红建议,应当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与环境,打通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马敏则提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育并举”,建立高层次引进人才和高层次本校人才平衡发展的机制。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74-86894183 Email:nzyky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