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将浙江高职领先发展的步伐落实在创新行动上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作者:祝鸿平等来源:浙江教育报发布时间:2016-11-21 16:03:43点击数量:14
编者按:
2015年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我省高等教育新一轮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浙江高职教育要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十三五”开局以来,教育部实施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开启了全国高职教育新一轮竞争发展的序幕。今年9月,省教育厅制定了实施方案,设计并启动了高职优质校重点校建设、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等系列重点工作,迈出了浙江高职创新发展的坚实步伐。本报特约请了相关业内人士谈谈对高职新一轮创新发展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将浙江高职领先发展的步伐落实在创新行动上
□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 祝鸿平
10多年来,浙江高职教育勇立潮头、开拓进取,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为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全国横向比较看,在最能体现竞争性和办学水平的内涵建设方面,我省建成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11所,获第七届国家教学成果奖42项,其中一等奖7项,涌现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4名、优秀教学团队6个,建成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9个、精品资源共享课94门,不管是入选总量还是比例,我省均居于各省区市前列。
但面对发展新形势,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浙江“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两富两美”等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浙江高职教育遇到新挑战,出现了“不匹配”,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来调整和适应。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浙江高职教育必须立足实际,以落实实施方案为载体,科学设定目标,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扎实推进方案设定的任务举措是领先发展的有力保障。实施方案承担了行动计划设定的创新发展任务45项、改革建设项目13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组织好以下重要工作:
一、实施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实施高职优质校暨重点校建设。10月,省教育厅联合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校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启动了高职优质校暨重点校建设,计划遴选建设20所优质高职院校,并重点支持其中5所院校。通过项目建设,打造具有较大国内外影响力的高职名校,引领和促进全省高职教育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实施高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9月,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开展高校“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通知》,启动了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计划遴选建设300个优势专业、400个特色专业(其中本科、高职各占50%)。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快形成领先优势,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建成省内外同类专业的标杆和骨干。
开展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在上一年试点基础上,2016年新增选试点高职专业10个,联合本科院校开展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增招四年制高职学生500人。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2016年组织动员了42所本科高校参与,并选定10所转型示范校,大力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分类招生考试。以推进国家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化和完善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改革。2016年,核准全省40余所高职院校安排“3+2”、五年一贯制招生近4万人,组织完善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中高职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推进教学改革和课堂创新。审核公布了2016年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00项、课堂教学改革项目1000项,鼓励支持各高职院校设立校本级教改研究项目和课堂创新项目,引导院校强化课堂、课程、教改研究,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支持6所国家级试点校和20所省级试点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
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职教集团组织建设,2016年,以省域相关行业为纽带、以关联院校和企业为核心的浙江农业职教集团、浙江智造职教集团等一批职教集团相继成立。推进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改革,优先落实双元制成人高职年度招生计划2000人,支持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在企业中、在岗位上开展专业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
三、加强质量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遴选培育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带动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进一步提高全省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水平。支持高职院校建好教师发展中心,认真开展高职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培训活动。
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全面落实公办高职生均拨款政策,深入开展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引导和督促其他非公有制高职院校主办单位,参照所在地公办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确保到2017年,所有公办高职年生均财政拨款平均水平不低于1.2万元。
实施教育质量监测。组织2016年度高职质量年报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并基于8年来的状态大数据,开展对我省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纵向比较研究。按计划开展年度教学巡查诊断工作,启动高职院校内部诊改试点,推动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动高职院校更高水平发展。
推进高职创新发展需要多方合力。省级相关部门和单位将按照分工职责,开展好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作用。在财力支持方面,对各校承担任务项目情况,凡能列入高职教学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都将作为考察内容列入考核体系,作为年度财政奖励资金分配要素,加大对承担任务项目院校的支持。
高职创新发展的实施主体是各高职院校。今后一个时期,省教育厅将指导各校抓紧制订实施配套方案,具体实施相关任务项目。同时加强对工作指导、检查与跟踪,将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学校总体工作的重要内容,反映到省教育厅对高职院校的相关考核工作中,确保将高职领先发展的步伐落实在创新行动上。
创新整合资源,构筑现代职教集团高地
□浙江杭钢职业教育集团 傅亚挺
今年10月,浙江杭钢职业教育集团成立,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工商注册登记的法人企业的职教集团正式成立。杭钢职教集团将以发挥优势为基础、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使命、以打造工匠摇篮为目标、以创新模式为途径,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品牌。
杭钢集团现拥有2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杭钢技校、2所研究院、1家教育后勤服务公司和1家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同时拥有浙江省冶金研究院、浙江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杭钢技术研究院、杭钢智谷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平台,以及2个博士后工作站、20多个省级以上实验室、50多个培训基地、1500余个科研专利。这些都为杭钢职教集团的成立奠定了厚实的职业教育基础和人才资源优势。建立杭钢职教集团是杭钢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5年,将新增5所职教院校,成立50个职业教育联盟,建立500家校企合作关系,努力打造工匠摇篮,成为在国内具有示范性、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
“十三五”期间,杭钢职教集团将着眼浙江省、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服务先进产业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行业、企业、院校协同创新,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多样化的公共实训基地群,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品牌。普及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和学科设置,着力培养信息、节能环保、大健康、旅游、时尚、金融与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教育和就业的“零距离”、毕业和上岗的“零过渡”。
杭钢职教集团的建设发展,重点在于实现集团化、社会化、国际化。集团化是整合职教资源,收购兼并职教院校。以平等、创新、共赢的理念整合省内部分职教资源,组建杭钢职教集团,同时逐步推进整合或收购兼并其他优质职业教育院校。社会化是拓展服务平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按照“产教融合、政企分担、多元办学”的要求,以杭钢职教集团为依托,有效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要培育一批较为成熟的产业研创联合体,重点服务“中国制造”十大重点领域和浙江七大战略新兴行业。国际化就是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执教水平。杭钢职教集团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化办学,重点加强与德国职业院校的合作,引入3~4个国际先进的职教合作项目,引进国外优质职教资源,与国外先进的职教院校合资合作创办特色职教学校,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职业教育集团。
多措并举促高职教育再上台阶
□宁波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 严新乔
近年来,宁波市贯彻实施《关于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的若干意见》,以打造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先行区为目标,鼓励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校地共建、行业指导办学、产教协同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优质校暨重点校建设,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打造一批特色学院,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指导宁波大学海运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等7个首批试点特色学院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水平,通过实施项目化的重大举措,推动学校若干学科专业排名进位提升,为服务地方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对列入试点建设的每个特色学院,安排500万元的建设经费。
推进校地合作共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建立项目化合作、资源配置共享等多样化的校地共建共管合作体制,促进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向经济发达的县(市)区、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延伸。在与县(市)区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共建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家政学院、旅游学院、汽车学院、海洋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宁波经理学院等特色学院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校地合作共建,实现“创办一个学院,支撑一个产业”的目标。
强化行业指导办学,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在与市卫生局、市旅游局等部门合作成立的卫生、健康服务、旅游、电子商务、纺织服装、影视动画、跨境电商等7个具有宁波特色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基础上,筹建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行业指导委员会,全面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教育部门保障,职业院校和行业组织、骨干企业共同参与的行业指导办学新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指导、评价和服务职业教育的作用。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指导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宁波工程学院合作办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试点专业建设,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推进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宁波市自2014年开始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来,目前共已确认12个,其中高职院校牵头建设的6个。接下来,要积极引导相关高职院校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创新要素集聚,积极申报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立足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应用技术问题,与企业、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总结推广目前已形成的“服务导向、研发引领、校企共建、整合发展”4种模式,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高等职业学校自主招聘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兼职专业教师,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高等职业学校担任兼职专业教师的政策,加强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宁波市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联盟作用,搭建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帮助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继续推进“甬江学者计划”讲座教授评聘工作,积极发挥讲座教授在指导青年教师、参与组建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面的作用。开展“泛3315计划”评选工作,引进一批高职院校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各校教师发展中心作用,探索建立体现产业与专业特色的教师分类培养与管理制度。
开展办学绩效评价,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对市属4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效进行绩效评价,委托第三方机构,根据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评价、院校社会综合影响力、学科专业影响力、人才建设影响力、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力等绩效指标,对市属高校的办学水平、效益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相关高校给予经费补助,进一步激发高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打好创新发展“组合拳”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胡正明
随着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各项顶层设计的陆续落地,我省高职教育必将掀起一轮新的改革发展热潮。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将努力争当新一轮建设的排头兵,聚焦关键领域,打好创新发展的“组合拳”。
一是“三大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学校对接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三大高端平台,探索产教融合的专业发展路径。联合国内500强企业之一西子联合集团建设“西子智能化精密制造”实训中心,加快培养高端制造人才,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金华市乐乐小镇建设“金湖创客汇”,与上市公司深圳华孚合作,共同运作学校沿街108家店面,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联合40多家涉农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组建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
二是“特色领航”提升专业内涵。学校实施“特色专业领航计划”,凝练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着重培育、建设一批“专业群领航专业”和“创新领域试点专业”。目前,已首批培育领航专业12个,创新试点专业8个。
三是“六个一批”激活教学创新。学校将实施一批优质平台课程、一批优质实训课程、一批示范微课、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一批创新课堂、一批课堂教改项目的“六个一批”课堂教学创新项目,聚焦教学实施与教学资源应用,适应学生多元选择的学习需求,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协同学习。
四是“国际学院”推进国际合作。2016年,学校被列为“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学校在积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验基础上,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合作成立非独立法人的国际学院――金职院怀卡托国际学院,首批举办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个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应用人才。今后将继续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
五是“五项评估”健全诊改机制。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申请我省首批质量保证体系诊改试点院校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围绕教学质量控制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节点,启动实施专业发展评估、课程全过程评估、教师发展评估、学生成长性评估,遴选专业参与国际认证,积极探索和有效运用第三方评价数据,开展持续改进活动,着力完善诊断与改进的工作机制,筑牢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
搭建平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丁金昌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积极分析智能制造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一批对接智能制造的新专业及专业方向,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为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接浙江智能制造产业,主动开设相关专业及方向,为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将人才培养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人才层次从技能型向技术型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培养具有智能制造专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具体包括 “浙江智造”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生产线控制技术实训基地等。
以智能制造基地为依托,深入开展社会服务。一是充分发挥基地功能,拓展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和浙江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服务对象,对接“浙江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行动方案”的要求,增强了学校实训基地的技术性、系统性,拓展了学校社会培训的项目类型和技术档次,提高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基地将面向省内外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组织,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实训、职教师资培训、在校学生实训、新职业开发和技术创新等多项工作。
二是开展智能制造产学研项目开发,服务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在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将初步搭建起工业机器人研发及集成应用技术、自动化系统集成与智能仪表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研发技术、测控与工业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数控装备技术等平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浙江省教育厅